首页 >> 学院概况 >> 学院简介
学院简介

基础医学院始于1907年,由同济医学院建院之初的解剖学馆、组织学馆、细菌学馆、生理学馆、生化学馆、药理学馆、寄生虫学馆、病理学馆等8个学馆发展而来。1955年成立基础医学部,1993年更名基础医学院。学院曾拥有国家一级教授5人,杰出校友杨宝峰、周宏灏、侯云德、梁伯强、吴旻等当选中国两院院士(学部委员),武忠弼入选德国科学院院士。为国内创办人体寄生虫学、药理学、病理学、生物化学等学科奠基单位之一,完成了全国范围内血吸虫病、黑热病、趴病、农民肺、烧热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研究,解决了危及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。秉承优良传统,在几代基础人的艰苦奋斗下,基础医学院发展日新月异,欣欣向荣。

学科门类齐全。现拥有学系10个,博士后流动站4个,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,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2个,国家重点学科1个,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,省一级重点学科2个。建设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,脑研究所1个。本学科涵盖的神经科学与行为学、药理学与毒理学、免疫学、生物学与生物化学、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进入世界ESI学科前1%。形成了一支由40余位千人、长江、杰青、青千等组成的神经科学交叉团队,成为国际该领域一支重要研究力量。

人才培养底蕴深厚。为我国医学教育教材建设做出重大贡献,在14门基础医学主干教材中,先后主编11门51本次规划教材。建设国家精品课程、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、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。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,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,国家教学名师2人。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,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。获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4篇、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2人、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1项、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一等奖11项。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,我院人才培养位列全国第2位。

科研发展势头迅猛。2007年以来,获各类科研项目792项,总经费2.7亿元,其中973首席1项,863计划、重点研发计划、重大专项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29项。共发表SCI论文880篇,其中在Nat Biotechnol、Nat Mater、Neuron、Nat Commun等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期刊发表22篇。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,实现同济医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奖项零的突破,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。

师资队伍不断壮大。现有专任教师149人,平均年龄45岁,90%具有博士学位、67%具有海外留学经历、13%具有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。现有双聘(兼职)院士6人,千人计划2人,973首席1人,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,长江学者8人,杰青3人,青年千人12人,青年拔尖1人,优青1人,教育部新世纪支持计划15人。2人入选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。

国际交流日趋频繁。与英国伯明翰大学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合作,建设“一院一校”计划。建设来华留学培养基地1个,培育中德、中美、中瑞、中加、中意等5个国际联合实验室。举办7场大型国际会议,20余位美、加院士出席。短期聘请了来自哈佛、耶鲁、宾夕法尼亚、多伦多等世界一流大学的35位学者,拓宽了国际视野,紧跟学术前沿。2007年以来师生累计出国学习或研修275人次。

党建工作全面推进。2015年,成立基础医学院党委和纪委。党的领导不断强化,党的建设不断完善。坚持“立德树人”,1人获全国师德标兵,形成了“学在同济,严在基础”的良好风气,“春华秋实”成为靓丽名片。

“十年磨一剑、砺得梅花香”,基础医学院全体员工不忘初心,团结一致,以坐不住的紧迫感、等不起的责任感、慢不得的危机感顽强拼搏,为实现同济再辉煌,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而努力奋斗!



 官方微信